朱标很好奇,在愤怒的情况下,陈景恪到底想到了什么办法。&1t;br于是就问道:“说说,你准备如何借此事做文章。”&1t;br陈景恪回道:“教化。”&1t;br谈起正事,朱雄英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找个椅子坐下倾听起来。&1t;br杜同礼也松了口气,这二位爷是真不拿我当外人啊。&1t;br可我不是你们俩的‘自己人’啊。&1t;br万一哪天听到不该听的,小命就丢了。&1t;br以后但凡他俩同时出现,自己就赶紧找借口离开,绝不当第三者。&1t;br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依然想不明白,具体该如何操作。&1t;br“详细说说。”&1t;br陈景恪引用了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1t;br“为何在大明少有这般恶劣的事情生?一是大明的风气影响,二是律法威慑。”&1t;br“离开大明,这两者就都不存在了。”&1t;br“整日与蛮夷为伍,感染了他们的习气,才会对同乡下手。”&1t;br“面对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以走。”&1t;br“其一,彻底保守化,再次开启海禁。”&1t;br朱雄英断然说道:“不可能,只要我还活着,大明就不会保守。”&1t;br朱标越琢磨这话越不对劲儿,啥意思?&1t;br这么快就不把你爹放在眼里了是吧?&1t;br好好好,长大了翅膀硬了是吧。&1t;br对他的反应,陈景恪丝毫不觉的意外,继续说道:&1t;br“其二,推广教化,扩大大明的影响力。”&1t;br“咱们先说教化。”&1t;br“那些人离开大明就变坏,正是因为缺少了教化,那就强化这一块。”&1t;br“在所有的明人居住区,建立、学堂,教导当地人华夏文化。”&1t;br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此事不但繁琐,耗费也非常的大,恐怕群臣不会同意啊。”&1t;br大明内部都没做到教育普及,在海外搞,那不是开玩笑吗。&1t;br群臣要是能同意,那才真的见了鬼。&1t;br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咱们是中央朝廷,有时候政策引导,比直接花钱更有用。”&1t;br“就以此事为例,可以将其交给激进派去做。”&1t;br“就明白的告诉他们,因为南洋大族坑害汉人之事,以后朝廷会收紧政策。”&1t;br“很多事情想要朝廷开口,就必须在海外搞教育。”&1t;br“等他们把这一块的短板补上,朝廷才会考虑放宽政策。”&1t;br“有了压力,激进派自然会联系当地的汉人大族,建立之类的。”&1t;br朱标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不禁点头说道:&1t;br“最近这两年,激进派跑的确实有点快了,造成了很多隐患。”&1t;br“是时候拉一下缰绳,降低一下他们的度了,教育就是个不错的借口。”&1t;br“而且这么做还能堵保守派的嘴,可谓是一举两得。”&1t;br朱雄英说道:“有个问题,如果定居海外的汉人,就是不配合,就是不去学怎么办?”&1t;br“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进学吧?”&1t;br陈景恪冷笑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1t;br“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明人,想重新回国内定居,必须参加考核。”&1t;br“考核不合格就视作外国人,考核合格了才算是明人,可以享有大明子民所有的权力。”&1t;br前世的时候,他的一個同学去某托福机构当培训老师,教的是语文。&1t;br那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抱怨一件事情。&1t;br培训班的学生,对汉语课、历史课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上课不是温习别的科目就是做别的事情。&1t;br反倒是学习英语之类的科目,非常的用功,可以说头悬梁锥刺股。&1t;br他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1t;br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三个。&1t;br其一,以后就是外国人了,学这个做什么?&1t;br其二,去目标国家读书需要英语过级,回国又不需要汉语测试,学它做什么。&1t;br其三,又不考试,学它做什么?&1t;br总之就是,没用的东西学它做什么?&1t;br那个培训班里,九成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1t;br在这种思想下,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1t;br关键是,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也是中产阶级。&1t;br因为穷人玩不了这个。&1t;br只能说殖人群体如此庞大,是有原因的。&1t;br这种情况还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托福、雅思群体。&1t;br陈景恪那个同学每每提起此事,都一肚子的火气。&1t;br别说是他了,陈景恪听的也很窝火。&1t;br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校为了适应他们,开小灶搞英语教学。&1t;br中国学生出国,还是要学英语。&1t;br合着进进出出,和中国文化都没关系是吧?&1t;br为了吸引留学生,降低标准这个就忍了。&1t;br谁让我们弱呢,为了向外界出声音,只能采取这种办法。&1t;br可对那些一门心思奔着当外国人去的,为啥要这么容易就让他们过关?&1t;br指望这些连国旗有几颗星都不知道的人,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吗?&1t;br别踏马开玩笑了。&1t;br想出国留学是吧?&1t;br先汉语过级,汉语不达标的全踏马不准出去。&1t;br有人或许会说,标准提高了会导致很多人才出不了国,学不到先进的知识。&1t;br别踏马扯淡了。&1t;br连汉语三四级都过不了,指望这种人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那不是扯淡吗。&1t;br当然,对于想当外国人的人,咱们也不必强留。&1t;br想走是吧,随便走。&1t;br但走了想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1t;br把回来的标准提高一下总可以吧?&1t;br想回来定居,回来就业?&1t;br对不起,必须参加汉文化考试。&1t;br凡是考试不达标的,外国毕业证不予认可,不准在国内找工作。&1t;br不要说做不到,驾照就采用的这个标准。&1t;br在国外拿的驾照,回国后参加科目一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国内驾照。&1t;br为啥毕业证这一块不能这么搞?&1t;br前世陈景恪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这一世就不一样了。&1t;br爷踏马能做主了。&1t;br必须把这个标准搞起来。&1t;br想出国可以,随时欢送。&1t;br但在国外居住一定年限,回国之后必须参加华夏文化考核。&1t;br“这个年限不能太短,这年头出海做生意,一来一回两三年都正常,太短了对这些人太不公平了。”&1t;br“以五年为期,就比较合适的了。”&1t;br“在国外生活五年,回国就要参加考核。”&1t;br“不合格的一律按照外国人对待,直到考核通过为止。”&1t;br“如此一来,那些大族必然会积极的创办,培养自家弟子读书。”&1t;br“多了,普通人进学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化这一块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1t;br朱雄英高兴的道:“好,这个法子好。”&1t;br“经历了南洋事件之后,海外的明人应该都明白,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依靠,是多么的重要。”&1t;br“他们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往来大明,强化和大明的关系。”&1t;br“在这汇总情况下,他们就必须要主动学习华夏文化。”&1t;br“果然,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只是一点点政策上的变动,就能做成此事。”&1t;br“景恪你真是太聪明了。”&1t;br朱标露出深思之意,这个办法确实好,但也有缺点。&1t;br“读书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是没机会进学的。”&1t;br“此法对海外生活的普通人,是否太不公平了?”&1t;br陈景恪说道:“此事简单,我们缩小考核范围就可以了。”&1t;br“编写一本教材,考试内容全部从教材里选取。”&1t;br“而且又不是考状元,试卷没必要那么复杂困难。”&1t;br“只要通读过这本教材,差不多就可以合格。”&1t;br“到那个时候,此书必然是人手一本。”&1t;br“有些人不识字也没关系,让他们口述某一段内容即可。”&1t;br“比如问他唐太宗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迹之类的,只要他能答个大差不差就可以了。”&1t;br“如果他不识字,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本书里的内容,那就只能先委屈他们了。”&1t;br朱雄英接话道:“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他们这辈子也不用回来了。”&1t;br朱标终于被说服,说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这个法子确实已经尽可能的照顾更多人了。”&1t;br“而且还能将编写教材的事情交给保守派,既能安抚他们,也能保证这本书的思想不会偏离。”&1t;br朱雄英心中一动,补充道:“为了防止藩属国在文化上离心,可以要求所有藩属国,必须统一采用这一套标准。”&1t;br“至少要保证南洋和大明保持文化同步。”&1t;br朱标点点头,就算朱雄英不说,他也会这么做的。&1t;br三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正式将此事给敲定下来。&1t;br就在朱标以为话题结束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说道:&1t;br“借助南洋事件,我们开可以调整一下对蛮夷的政策。”&1t;br“近些年朝廷的宣政制度推行不理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蛮夷领暗中阻挠。”&1t;br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1t;br只有部民保持原样,他们才能永远高高在上。&1t;br一旦部民接受了教化,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他们还怎么当人上人?&1t;br所以,这些部族领一直在阻挠宣政使的工作。&1t;br朝廷不想激化矛盾,所以一直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1t;br现在是时候动一动了。&1t;br“虽然部落领一直阻挠,但这么多年下来,宣政还是有一定成效的。”&1t;br“这就为我们调整政策创造了条件。”&1t;br“而南洋惨案,就是我们调整政策最好的借口。”&1t;br“汉人缺少教化,都能变成这般模样,蛮夷从未接受过华夏文化熏陶,情况只会更严重。”&1t;br“为了杜绝南洋之事在大明本土生,宣政制度必须要变。”&1t;br“原本宣政制度是劝导性质的,并不强迫接受,学不学全看部民自愿。”&1t;br“现在不同,变成了强制性学习。”&1t;br“所有部民,必须学习华夏文化,凡阻挠者一律按谋逆罪论处。”&1t;br“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部分蛮夷领的反抗,正好出兵将他们剿灭,也算是杀鸡儆猴了。”&1t;br他之所以敢这么强硬,还是因为这几年的政策,让蛮夷享受到了好处。&1t;br更准确的说,他们享受到了当大明子民的好处。&1t;br分配土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自己产出的物资也有了销路。&1t;br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上接受了一定的熏陶。&1t;br在经济上,对大明产生了严重依赖。&1t;br以前他们自给自足,对大明无所求,一个不开心就遁入深山老林了。&1t;br现在享受了好处,再想走就难了。&1t;br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是补充道:&1t;br“此法可以先在南方和西南施行,云南和交趾依然采用原本的政策不变。”&1t;br朱雄英拍胸脯,骄傲的说道:“放心,南方和西南保证不会出问题。”&1t;br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1t;br因为当年的事情,南方和西南的土民,对他这个太子非常的尊敬。&1t;br这些年一直是他在负责这两个方向上的事务,处理的也都非常恰当。&1t;br可以说,南方和西南有今日的成绩,他居功至伟。&1t;br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实打实的功绩打底,群臣才会对他心服口服。&1t;br任由他代替朱标处理军国大事。&1t;br与这两个地方不同,云南和交趾的蛮夷部落,对朝廷的抵触心理依然很强烈。&1t;br如果强制推行新政,必然会生出事端。&1t;br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道理。&1t;br眼见又一重大难题,有了阶段性进展,朱标更是开心。&1t;br“景恪你数年布局,终于有了成果啊。”&1t;br“一旦新政策落地,南方和西南将正式纳入朝廷有效统治范围,此乃万世之功也。”&1t;br陈景恪谦虚的道:“此事能成,离不开太上皇和皇上的英明领导……”&1t;br“咳……”朱雄英干咳一声,挺直了胸膛。&1t;br陈景恪心下莞尔:“当然了,太子德服四夷,功劳也非常大。”&1t;br朱雄英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1t;br做人要实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t;br属于我的功劳,不能给我黑了是不是。&1t;br以后提起平定南方的功劳,必须得把我的名字带上。&1t;br朱标直接无视了他了,继续问道:“还有什么想法吗?”&1t;br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可以把此事和大分封放在一起。”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都是重生的,谁怕谁啊 李震许初夏 穿成暴戾反派蛇的小娇妻 老婆都生黑娃了,你劝我大度? 林寻苏晴李二胖 重生,校花别哭你不值 王楚云清瑶 说好的完美罪犯,你怎么转头当警察了? 惊悚狩猎计划[无限] 退婚渣男后,我和大佬双向奔赴了 我被真正的候府嫡女再次夺身了 别劝了,兄长这脑子清醒不了 一次重生不够?那我多重生几次也要弄死你 一路情深,终别离 张学鸣于凤至 朝为田舍郎 兽人必须活 燕枫李兰 诸天万界之从斗罗开始创世 丞相他怀了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