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课日常生活素材积累
我们总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当然,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能成为作家们的写作素材,但我们如果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股脑地全部放入写作中,恐怕也会“消化不良”。因此,我们在懂得做出取舍的同时,更要学会观察生活,挖掘出值得去写的素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挖掘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首先,要学会记录和观察遇到的人和事物。
日常生活都是比较琐碎的,我们也不可能记录下所有遇见的人和事。虽然我们每天都能遇到无数人,但真的要在脑海里复现出任意一个,也是非常困难的。可是如果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深刻研究和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平淡的人物都是立体的,所以你要学会挑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或人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譬如在地铁上,一个乘客因为打扮显眼或是其举止怪异引起了你的注意,你便可以耐心地进行观察和推测。
关于这方面,我们最主要的是眼观,其次是耳听,最后是发挥你的逻辑和想象力。眼观,观的是这个人的外貌、衣着、举动等等;耳听,则是留意这个人说了些什么。通过眼观和耳听观察和获取到的信息,从中你就可以发挥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推测出这个人所遭遇的事情或其性格特征。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的是留意某个吸引你的人,他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细小动作,然后通过这些信息大致推测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例如他为什么要这么打扮,他是做什么职业的,目的地是哪里,会做什么事情,等等,最后将你的想法和这个人的外观用几百字迅速记录下来,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人物素材。写作时,你就可以在这个人物素材的基础上展开适当的想象力,让他变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同样,每天发生的事和物,我们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选择性地记录下来,比如出去旅游参观一个景点,可以走马观花,但也可以停留下来看看在景点的铭牌上写的简介,或是听听导游和当地人的讲解,挖掘这个景点背后的故事和传说等,也可以拿手机相机拍下来,回去边看图边想象这里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当然你也可以像旅游作家一样,对景点进行忠实的描绘。比如说,你走进了上海的一间弄堂。你可以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包括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人,碰见了什么事。一走进去是看见了砖墙还是高高低低的电线,还是坐在门口的老人。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只是随意地观察和记录,但等你真正落笔时,你的故事和场景势必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图景。如果你通过这种观察入微的细致描写,就能够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也是锻炼、提高自己文字水平的办法。
其次,从你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写作文时,大部分人都是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这时候老师便会说挑你自己熟悉的东西写,积累素材同样如此。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地方和兴趣爱好,但如果真的让你做出一些详尽的描述时,你却发现自己一时语塞或是只停留在表面描述。比如某个公园是你常去的地方,你或许知道这个公园多大,风景多好,但要说起诸如建造年份、代表性的动植物、某一处铜像的历史等这些细节,可能就说不上来了。
另外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你熟悉的,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他人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所以建议在写作之前,你不妨再去看看那个自己熟悉或是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地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让你喜欢?是美好的回忆还是令人难忘的风景。除此之外,去那里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每时每刻的心境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心境下看同样的东西,感慨和收获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就会不定时地沿苏州河散步,而每次散步的心情和收获都是不同的。
有目的地深度挖掘是必要的。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往往不是仅凭感受和经历就能得到的。而这些资料往往能让我们的描述更有深度和厚度。在自我感受和客观了解的基础上,我相信即使人家不熟悉你所熟悉的地方,但通过你的写作,人家一定会想去你所熟悉的地方看看。
想必熟悉我作品的朋友们定然会知道苏州河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无论是《生死河》《最漫长的那一夜》还是近年出版的《无尽之夏》,我都对这条河流及两岸的景色有过或多或少的描述,因为那里是我成长居住的地方,珍藏着我许多童年和成长的记忆。莫言的许多作品中,故事大都发生在高密,因为这里是莫言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对当地的乡土风貌人情都非常熟悉,写起相关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最后,用想象力改变元素,让生活重新运转一遍。
以前有首老歌叫《篱笆墙的影子》,里面有几句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想你在生活当中也常常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甚至久了还会觉得周围的事物非常枯燥和无聊,根本观察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作家的生活也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并不是像电影或小说中那样整天出去冒险或是活在跌宕起伏里。倘若天天如此,任谁都会崩溃吧?因此我们要学会从普通生活中抓取那些特别的事物和感受,这便需要你插上想象的翅膀了。
比如你每天单位和家两点一线,这路上发生的一切我相信都是大同小异的,时间久了你不会发现任何区别,甚至会厌倦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更不用说找出其中能够积累的素材了,但往往越是普通的场景,我们越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因此我建议你试着做一些想象和假设,比如反着走你上下班的路,如果坐地铁的人都改骑了自行车会怎样?把你周围建筑的特征换成其他样子,甚至和它们现有的风格完全相反会如何?这样的话,眼前的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是不是会变得鲜活起来了呢?
现实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想象力永远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然而,不管是多么匪夷所思的想象,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的一些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青蛙王子》等等,这些作品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基于现实生活。其实小说的创作也是通过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加上充分发挥的想象力碰撞而成的。但这个想象并非天马行空,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符合小说情节和主旨要求的事物和形象,虽然有些形象和现实有所偏离,但正因为这些夸张和“过分”之处是基于现实做出的,反而会让读者有更强大的心理冲击。
给大家读一点我的小说《费家洛的恐怖婚礼那一夜》中的片段。
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一,我住在普陀、静安、长宁三区交界的曹家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苏州河三官塘桥(现在叫江苏路桥)旁边,有间医院的建筑,但永远铁门紧闭,玻璃蒙着厚厚的灰尘,似乎从未打开过,也看不到里面关着什么?后来百度才知道那是曹家渡人民医院,已被关闭了差不多三十年。
当晚,我们组团前往离公司不远的曹家渡。
谢天谢地,童年记忆中的黑暗建筑还没被拆掉,孤零零地矗立在苏州河边。前头被一座新造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挡着,因此在马路上是看不到的。
在这个片段里我提到的地方都是真实存在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原型可循,但之后发生的故事却是虚构的。或许有人会说,这好像不太符合逻辑吧?其实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小说中,小说中要遵循的是它内部本身的逻辑,只要小说中没有逻辑漏洞,可以自圆其说,那便算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书写,比如一对正在吵架的情侣、默默走路的孤寡老人、公园里的流浪猫,甚至一次简单的对话,都可以拓展为一部非常棒的小说。我们也不必知道情侣为何争吵、老人为何那么孤独、流浪猫为什么会成为流浪猫,我们只需要细心地观察和充分的想象力去翻越现实的高墙即可。
学会观察和运用想象力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说是知易行难的一桩事情,它贯穿于生活的每时每刻,但相信你一旦习惯之后,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写作上,都会对你大有帮助。
本节课的脑洞题:
假设今天你上班的路上消失了一幢建筑,可以是最显眼的建筑也可以是不常关注到的建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一纸休书,疯批揣娃带娘家暴富 潇洒重生路 御兽时代!神级进化系统! 反攻略不是轻轻松松吗? 我这有限的一生 魔级系统毁天灭地吞噬宇宙 抗战之铁血兵锋 率土之滨:纵横四海 都市天尊奶爸 女穿男:小正太娶妻又生子 日常生活颂歌 夜话无明 天庭第一嘴炮孙悟空 开局被污蔑老子上去就是一拳 咸鱼主播想躺平,大佬投喂手不停 昨日欢愉 重生之花都邪少 江东异人录 竹马诱妻之教授很腹黑 重生之团宠毒妃,暴戾冷王太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