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移民这件事,还能跟东北改革一起做,尤其是军事改革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有效支持平稳的裁军、撤军事宜。
这场战争前后征召了12万士兵,花了海量的银子,平均月薪5两,一个月固定支出就是60万两,前后打了两年,固定军费就支出了1400多万两。总支出超过了3000万两,因为还有军火开支,其他物资消耗的开支。要不是卖了紫禁城,真的打不起这场仗。
战后的撤军,裁军必须慎重,不止刘勇强,整个福建行政体系都要为这件事服务,裁军一个弄不好就是哗变。
先裁撤好裁的,大乡绅的那些在福建境内维持地方的两万人先裁掉,接着是蒋家、郑家乡勇部队,钟宝三战时拉起来的团练也被裁撤,大哥在这件事上很配合,因为刘勇强答应补发军饷,如果不给这笔钱,他也头疼养不起那些人。
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提供贷款,帮忙采购武器,甚至培养军官,训练士兵。
山东的捻军非常特殊,这是一支让曾国藩无计可施的军事集团。不是这支军队有多么能打,而是他们跟山东社会底部融合的太好,除非把整个山东底层掀了,否则曾国藩很难彻底剿灭这支部队,这是不是一支军队,确实也不太好定义。
捻军,散则为线,捻则为军,平时就是老百姓,一样的种地,耕田,捻在一股才是一支部队。据李鸿章给自己的信中介绍,他的部队追击捻军之时,动辄追着追着就消失了,当地没有了捻子,只有一座座普通的村庄,村庄里住的都是和平的老百姓,只不过家家后院可能养着骡子,养骡子不犯法吧,他们还有劈柴的柴刀,买柴刀也不犯法。
捻军,来源于老百姓,这是一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这句评价绝不是夸张,而是现实。没有歌颂的味道,老百姓的军队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因为此地的老百姓军队,有可能去伤害彼地的老百姓本姓。
他们忙的时候进行乡村农业生产,闲的时候聚集在一起到外地劫掠,用以补充家用。这伙人打家劫舍,在道光中期就已经非常猖獗,拦官道,抢官车,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清廷依然剿灭不了他们,反倒因为太平天国灭国,大量余部溃散,进入了捻军中,给捻军带来了先进观念和组织结构,让捻军开始集合起来,形成了四个巨头,其中一个巨头就是太平军出身的赖文光。
以前的捻军,跟乡村生活高度结合在一起,当捻子是很多乡村穷苦壮丁的兼职,就像草原上的汉子,以前经常揭不开锅了南下抢一把中原的邻居度过饥荒。捻军内部的成员流动频繁,今天是捻子,发财了明天就当富家翁去了,没人把这当终生职业。李鸿章已经追查到了那个斩杀僧格林沁的捻军小将,名叫张皮绠,这名一听就底层。对方斩杀了僧格林沁之后,拿了头领的赏银,然后就走了,走了……这要是一支军队是不可想象,因为斩将升官,才是军人追求的。但这就是捻子,当捻子就是为了发财,发了财也来去自由,都是同乡,熟人,兄弟,朋友,凑在一起只是为了赚钱,为了活着。
所以以前的捻军只打家劫舍,不攻城掠地,官兵来了四散为民,官兵走了聚集成捻。所以屡剿不止,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一种当地底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同一个地方存在的一股捻子,十年后跟十年前的可能已经完全不是一拨人,但跟十年前的有可能是一脉相承,只是成员换了一茬,还不是血腥的取代,而是和平的传承。
就这种有军事特征的组织,让曾国藩栽了一个大跟头。在太平军身上练满级之后,曾国藩自认为已经是一位战术大师,指挥淮军下棋一般严密布局,结果一网围过去,一个捻子都没捞着。不得不分散军队四处自行绞杀,这已经是完全没有章法了,还向清廷解释,捻匪一日动辄数百里,根本抓不住行踪,刚收到的消息就已经过时,所以只能让手下随机应变,无法统筹组织。
当然也有淮军不听使唤的原因,但曾国藩可以在信中以严师的口气批评李鸿章,再次教他做人的道理,却真拿捻子没办法。
李鸿章的能力未必比曾国藩强,指挥战斗的水平甚至更差。但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比如善于学习,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他运气非常好。
他接替曾国藩的时候,捻军正在改变性质,以前的捻军没有任何政治追求,就是当地穷苦的,没有土地的农民,闲余时间讨生活的手段,跟乡村木匠做桌椅,屠夫杀猪一样,习以为常,赚够了就退出。捻子组织也更像一个公司,人员流动频繁,组织结构始终不散。但此时他们变了,太平军成员的加入,给他们带来了政治追求,小股捻子开始合成大股,大股捻子开始合成巨头。
也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围歼僧格林沁正规军,并歼灭重兵集团的能力。
聚集起来的捻军,比分散的更容易对付,因为无法隐藏了。一支百人的捻军,一散散入十几个村庄,就怎的钻进了普通老百姓中,无法搜捕。一万人的捻军就无法躲藏了,很容易被发现,被咬住,被吃掉。但是太大股的捻军,又拥有机动作战的能力加上从太平军那里学到的大兵团作战经验,可能打不过。
李鸿章接手之际,捻军经历了小捻聚集成巨捻,然后分裂成了中捻的阶段。正是能发现能剿灭的阶段。捻军分裂成了东捻、西捻,东捻继续留在山东、河南、安徽一带作案,偶尔北上河北吓唬一下清廷。西捻则往陕西发展,联合白帽军攻击西安。李鸿章负责绞杀东捻,左宗棠负责绞杀西捻。
李鸿章比曾国藩、左宗棠都要灵活的多,曾国藩和左宗棠采用的布局策略叫做“长圈围剿”,试图以此将大股捻军包围,全歼,毕其功于一役。李鸿章的战术叫“扼地兜剿”,他不贪,扼守要道,兜住一股吃到一股,积小胜为大胜,反倒效果很好。他还花招不断,拉拢收买,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捻子们遇上李鸿章也挺倒霉的。遇到曾国藩,左宗棠这种科班式的,喜欢用兵以正的家伙,捻军每每能靠机动优势摆脱,遇到李鸿章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反倒连连吃亏。
所以李鸿章迟早能一点点吃掉捻军,刘勇强的帮助,又让他加速了这个进程。因为李鸿章写信告诉刘勇强,这些捻军往往拖家带口,妇孺孩子一起流窜,男人骑马骑驴骑骡子,妇女小孩坐车。这景象让刘勇强不由想到了赶马车闯关东的人群,其实也基本是同一群人。在山东有地的地主不会去当捻子,当捻子的基本都是除了家人,一无所有的乡村无产者。
他们无产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捻子现象的深层原因,他们无产,却不是为了革命,而是为了变成有产才去当捻子,这就太好办了,刘勇强有产啊,东百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敞开了欢迎他们。
只要给了他们产业,这些拖家带口的人不但能提供劳动力,还能提供优质兵员,刘勇强紧缺的骑兵兵员。
所以跟俄国人打仗的时候,他就通过李鸿章弄来了两万捻军。这两万人可不是被李鸿章的部队俘虏后交给刘勇强的,人家是成建制向烟台移动,然后乘坐闽军提供的免费船,前往辽东投靠的。
瓦解他们的不是李鸿章的援军,而是李鸿章散发出去的,东北放边的传单。一听一个壮丁得100亩地,这些人直接就不想当捻子了,被人追着全家跑,提心吊胆的,还不如去东北开荒。
就这样捻子不断往东北跑,东捻军不断被从内部瓦解,在东北真的领到了地的捻子,回来又拉走了更多捻子。
李鸿章顺利的在同治六年剿灭了东捻,西捻则还在陕西流窜,被左宗棠到处围杀,却总是杀不干净,死灰复燃。
扯得远了,在山东捻军剿灭,东北敞开了大门吸纳山东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吉林、黑龙江放边确实提供了更庞大的土地资源和开发潜力。
但也提供了一次政治机会,从清廷手里要到了吉林、黑龙江将军的所有权力之后,刘勇强又开始搞事了,直接介入了日本和俄国瓜分库页岛的行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苏静林磊 重生后,她嫁给了男二做天后 季池舒年 芸芸王力 傅初优 御兽:我真不想当培育师! 海贼王之我是好人 顾知弯周宴森 芸豆 苏一鸣向婉儿 系统:是反派炮灰,但男主受虐狂 林析叶墨寒 南卿宴忱辞 苏棠朝宋泽 楚云熙谢玄穆 夜色浓时 宁儿 [足球]小梦想家 沈微澜薄司寒 末世羔羊
作为一个钢铁直男,生活中被疯狂注入玛丽苏元素是什么体验...
27号入v,宝们记得收藏订阅哟方锦在临死前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传说中冷漠无情,杀人如麻,从没有过任何表情的面瘫魔尊他有一对小酒窝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再次睁眼,回到了十六岁,上有护短的师父,...
摔倒前,林冬雪觉得婆婆是老不死,大姑子是扫把星,外甥女是拖油瓶还有那个男人,一定是上辈子倒了大霉,她才会遇见的。摔倒后,林冬雪认为婆婆赛过亲妈,大姑子恩人再世,外甥女是小天使至于那个男人,唔...